關(guān)鍵詞:
收錄約1萬典故,50萬詞匯、2萬作家信息
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
共7525,分502頁顯示  上一頁  172  173  174  175  176  178  179  180  181 下一頁
其它辭典(續(xù)上)
李孝博(叔升、叔師 )
李思義
李機
李杰(穎伯 )
李浩(直夫 )
李士京
李孝鼎
李敦頤
李鳴復
李師德
李廌(方叔 濟南、太華逸民 )
李杲
李深(叔平 )
李閌
夏惠宗(廟號 惠宗 康靖皇帝、康靖帝、夏康靖帝 李秉常 )

人物簡介

全宋詩
李孝博,字叔升,一作叔師(《金石續(xù)編》卷一六)。神宗熙寧十年(一○七七),提舉永興軍、秦鳳路折納,改提舉秦鳳等路常平(《續(xù)資治通鑒長編》卷二八三、二九四)。哲宗元祐七年(一○九二)為都水監(jiān)南外丞(同上書卷四七六)。歷知楚州、提點廣東刑獄。紹圣四年(一○九七)為大理寺少卿(同上書卷四九○)。事見《蘇軾詩集》卷三五《次韻蘇伯固游蜀岡送李孝博奉使嶺表》。今錄詩二首。
李思義 朝代:北宋

人物簡介

簡介
元祐二年(1087)任封州知州。

人物簡介

簡介
元祐二年(1087)任華州知州。元祐三年(1088)8月在任言事。

人物簡介

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
【介紹】: 宋邵州邵陽人,字穎伯。神宗熙寧間進士。歷守永、靖二州。哲宗元祐初,為梓州轉(zhuǎn)運判官,尋遷提點刑獄,改金部郎中,所至皆有能聲?;兆诔鐚幵辏蠒H官,編管唐州。后為湖南安撫使,官終大理卿。

人物簡介

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
【介紹】: 宋綏州人,徙汾州西河,字直夫。好學通兵法。嘗從征儂智高,以戰(zhàn)功積官廣西都監(jiān)。獻《安邊策》,神宗召對。又隨章惇至南江,平懿州、黔江蠻,擢引進副使、熙河鈐轄。從李憲征山后羌。元豐四年攻西夏,率前軍收復蘭州,升隴州防御使,知蘭州兼熙河涇原安撫副使。哲宗時歷鄜延等路副都總管,再知蘭州。
李士京 朝代:北宋

人物簡介

簡介
元祐二年(1087)任將作監(jiān)丞。
李孝鼎 朝代:北宋

人物簡介

簡介
元祐元年(1086)任常州知州。
李敦頤 朝代:北宋

人物簡介

簡介
元祐三年(1088)任軍器監(jiān)丞。
李鳴復 朝代:北宋

人物簡介

簡介
元祐三年(1088)任大理卿。元祐三年(1088)任大理少卿。

人物簡介

全宋詩
李師德,哲宗元祐中為國子丞。八年(一○九三),出為梓州路轉(zhuǎn)運判官(《續(xù)資治通鑒長編》卷四八一)。
全宋文·卷二六七四
李師德,其先開封府中牟(今河南中牟)人,后為蘇州吳江(今江蘇吳江)人。元豐中登進士第。元祐初官朝請郎、勾當東京排岸司,歷國子監(jiān)丞,八年為梓州路轉(zhuǎn)運判官。見宋楊彥齡《楊公筆錄》,《續(xù)資治通鑒長編》卷四八一,《經(jīng)義考》卷八,雍正《河南通志》卷四五。

人物簡介

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
【生卒】:1059—1109 【介紹】: 宋華州人,一說陽翟人,字方叔,號濟南。少孤貧,謁蘇軾于黃州求教,軾稱其文,與范祖禹薦于朝,不果。中年絕意仕進,定居潁昌。喜論古今治亂,哲宗元祐中上《忠諫書》、《忠厚論》、《兵鑒》于朝。有《濟南集》、《德隅齋畫品》等。
全宋詩
李廌(一○五九~一一○九),字方叔,號太華逸民(宋周紫芝《太倉稊米集》卷六六《書月巖集后》)、濟南先生(宋謝采伯《密齋筆記》卷三),祖先由鄆州遷華州,遂為華州(今陜西華縣)人。早年以文章受知蘇軾。哲宗元祐三年(一○八八),蘇軾知貢舉,得試卷以為廌作,置之首選,而是科廌竟下第,所以軾有“平生漫說古戰(zhàn)場,過眼還迷日五色”(《送李方叔下第》)之嘆。后再舉亦失利,遂絕意仕進,定居長社。徽宗大觀三年卒,年五十一。有《濟南集》(一名《月巖集》)二十卷(《直齋書錄解題》),已佚。清四庫館臣據(jù)《永樂大典》輯為八卷,其中詩四卷?!?a target='_blank'>宋史》卷四四四有傳。李廌詩,以影印文淵閣《四庫全書》本為底本,校以近人李之鼎宜秋館《宋人集》丙編本(簡稱宜秋本)。新輯集外詩附于卷末。
全宋文·卷二八四九
李廌(一○五九——一一○九),字方叔,號濟南,又號太華逸民,華州(治今陜西華縣)人。少以學問稱鄉(xiāng)里,謁蘇軾于黃州,贄文求知,軾激賞之,謂其為「萬人敵」。又閉門讀書數(shù)年,再見軾,軾閱其所著,嘆為「張耒、秦觀之流」。鄉(xiāng)舉試禮部,軾典貢舉,遺之,賦詩以自責。中年絕進取意。大觀三年卒,年五十一。著文數(shù)千篇,由其子裒輯為《濟南集》,又稱《月巖集》,又編正、續(xù)二集。另有《師友談記》、《德隅堂畫品》等。見陳恬《李方叔遺稿序》(《國朝二百家名賢文粹》卷一五九),李之儀《月巖集序》(《永樂大典》卷二二五三七),《宋史》卷四四四有傳。
李杲 朝代:北宋

人物簡介

簡介
元祐二年(1087)任太府少卿。元祐三年(1088)任京東路轉(zhuǎn)運副使。元祐五年(1090)任衛(wèi)尉少卿。元祐五年(1090)任太府卿。元祐六年(1091)任衛(wèi)尉卿。

人物簡介

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
【介紹】: 宋邵武軍光澤人,字叔平。李誥子。神宗熙寧九年進士。哲宗紹圣初,為秘書丞,充敕令所譯檢役法文字。因與蔡京、章惇廷爭,出權(quán)通判通遠軍。又上疏言事忤京、惇,奪一官。遷朝散郎,又為惇等所譖,遂罷歸。徽宗建中靖國元年,起為司農(nóng)寺丞。崇寧二年貶斥,安置復州,入元祐黨籍。有《杭州集》。
全宋詩
李深,神宗熙寧三年(一○七○)為三司條例刪定官(《續(xù)資治通鑒長編》卷二一八)。十年,為檢詳樞密院刑房文字(《續(xù)會稽掇英集》卷四)。元豐元年(一○七八)出知壽州(《續(xù)資治通鑒長編》卷二九二)。三年,徙權(quán)發(fā)遣提點淮南東路刑獄,改知饒州(同上書卷三○六、三○九)。今錄詩四首。
全宋文·卷二三五三
李深,字叔平,邵武軍光澤(今福建光澤)人。熙寧九年舉進士,歷濟陰主簿,知鄱陽、遂平。元豐初為太常博士,提點秦鳳刑獄,徙淮東,知饒州。元祐元年點檢淮南等路坑冶鑄錢事。紹圣初召為秘書丞、充編敕所看詳檢役法文字,與章惇、蔡京廷爭,丐外四年。除權(quán)通判通遠軍,上書攻擊章、蔡,責降罷官。徽宗立,起為司農(nóng)寺丞,專領(lǐng)戶部役法。崇寧二年,蔡京當國,貶深復州安置,入黨籍。移建昌軍,改青州。五年復官。有《杭州集》二卷。見《宋史翼》卷二五,《宋元學案》卷一九。
李閌 朝代:北宋

人物簡介

全宋文·卷二三五六
李閌,元豐初為秘書丞。元祐初為虞部郎中、知亳州,元祐三年移知明州。四年除都官郎中。見《續(xù)資治通鑒長編》卷四三六,《四明圖經(jīng)》卷九,《彭城集》卷二一,《樂全集》卷四○。

人物簡介

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
【生卒】:1060—1086 【介紹】: 即李秉常。西夏皇帝。李諒祚子,梁氏出。八歲嗣位,梁太后攝政。舅父梁乙埋為國相。復用蕃禮。時當宋熙寧年間,夏兵常入宋邊,交戰(zhàn)不休。大安二年,親政。六年,恢復漢禮,與梁氏矛盾日烈。次年,欲與宋結(jié)好,被母后與乙埋所囚。九年,復位。在位二十年。謚康靖皇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