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物:夏毅宗

相關人物:共 10 位。
共 10 首
任顓 朝代:北宋

人物簡介

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
【生卒】:990—1067 【介紹】: 宋青州壽光人,字誠之。
舉進士,得同學究出身。
后賜及第。
擢鹽鐵判官。
西夏遣使要請十一事,顓押伴,一切曉以義,辭折而去。
旋為諒祚冊禮使,采摭西夏風物、山川、道里、出入攻取之要,為《治戎精要》三篇。
遷河東轉運使,人安其政。
歷知潭、渭、徐州,官終戶部侍郎。
郭申錫 朝代:北宋

人物簡介

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
【生卒】:998—1074 【介紹】: 宋大名魏縣人,字延之。
仁宗天圣八年進士。
歷任州縣官,審獄明察,辦事干練。
召為侍御史、知雜事,屢詆權幸。
奉命安撫河北,還為鹽鐵副使。
相視決河,坐訟李參失實,黜知濠州。
旋加直史館、知江寧府,復副鹽鐵,進天章閣待制,知鄧州、河中。
種諤取綏州,乃謂邊患將自此始。
及夏主李諒祚死,奏請捐前故,聽其子襲爵。
主張以重將守邊,不邀功生事,著《邊鄙守御策》。
以給事中致仕。

人物簡介

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
【生卒】:1012—1070 【介紹】: 宋杭州余杭人,字介夫。
仁宗景祐進士。
簽書北京判官。
提點陜西刑獄,請以大錢當二以止盜鑄。
知桂州,行飭武備,聲震南交。
知延州,時西夏毅宗李諒祚攻慶州,乃留其使,移牒問故,諒祚謝罪。
后以龍圖閣學士知成都,言青苗法不便,請罷四路使者,獨置成都府一路。
全宋詩
陸詵(一○一二~一○七○),字介夫,馀杭(今浙江馀杭西南)人。仁宗景祐元年(一○三四)進士(《咸淳臨安志》卷六一)。簽書北京判官,通判秦州。召判太常禮院、吏部南曹。嘉祐二年(一○五七)為提點開封縣鎮(zhèn)公事(《續(xù)資治通鑒長編》卷一八五)英宗治平元年(一○六四)知桂州(同上書卷二○三)。歷知延州、晉州、真定、成都府。神宗熙寧三年卒,年五十九?!?a target='_blank'>宋史》卷三三二有傳。

人物簡介

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
【生卒】:1035—1082 【介紹】: 宋萊州膠水人,字公遠。
少以材勇為捧日軍卒,累擢勾管環(huán)慶路巡檢司軍馬。
西夏主李諒祚攻大順城,被廣射傷。
屢與西夏戰(zhàn),以功為環(huán)慶路將,遷本路都監(jiān)、副都總管。
神宗元豐中,瀘州乞弟反,廣率軍平定,大破之。
還環(huán)慶路舊任,道病卒。
全宋文·卷一八○八
林廣(一○三五——一○八二),字公遠,萊州膠水(今山東平度)人。起禁軍卒,神宗時,以戰(zhàn)功累遷都監(jiān)、鈐轄、環(huán)慶副都總管,擢龍神衛(wèi)四廂都指揮使、英州刺史,再轉步軍都虞候。元豐四年,代韓存寶為都大經制瀘州夷賊公事,討瀘州納溪叛夷乞弟,平之。拜衛(wèi)州防御使、馬軍都虞候。元豐五年七月卒,年四十八。廣學通《左氏春秋》,臨事持重,長于料敵,名聲聞于西夏。曾損益八陣圖,著《陣法》一卷行世。見范純仁《范忠宣公集》卷一三《林侯墓志銘》、《宋史》卷三三四本傳,又見《續(xù)資治通鑒長編》卷三二八、《宋史》卷二○七《藝文志》六。

人物簡介

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
【生卒】:1060—1086 【介紹】: 即李秉常。
西夏皇帝。
李諒祚子,梁氏出。
八歲嗣位,梁太后攝政。
舅父梁乙埋為國相。
復用蕃禮。
時當宋熙寧年間,夏兵常入宋邊,交戰(zhàn)不休。
大安二年,親政。
六年,恢復漢禮,與梁氏矛盾日烈。
次年,欲與宋結好,被母后與乙埋所囚。
九年,復位。
在位二十年。
謚康靖皇帝。

人物簡介

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
【生卒】:?—1635 【介紹】: 明大名府大名人,字靖之。萬歷三十五年進士。崇禎二年,官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,入閣輔政。袁崇煥率兵入援京師,被誣下獄?;鼣?shù)請帝慎重處之。帝不省。又請勿求治太急,帝亦不能用。三年,為首輔,進文淵閣大學士。旋為溫體仁輩所攻,致仕。卒謚文穆。有《云石堂稿》。
維基
成基命(1559年—1635年),字靖之,號毖予,直隸大名人。
官至內閣首輔。
為官清廉,有“清白相公”之稱。
成基命長身玉立,為諸生時,與高陽孫承宗齊名。
萬歷三十五年(1607年)中進士,選庶吉士。
歷任司經局洗馬,國子監(jiān)司業(yè)等職,升禮部右侍郎兼太子賓客,改掌南京翰林院。
天啟六年(1626年),魏忠賢因其為楊漣的同門,迫使其落職閑住。
崇禎元年(1628年),起為吏部左侍郎。
次年恰逢己巳之變,京師戒嚴,成基命上疏請求起用孫承宗再次任為樞輔,并消除爭議,得到明毅宗嘉許。
后以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進入內閣輔政。
庶吉士金聲推薦僧將申甫,明毅宗命其視察,其上言該部隊不可用,后果也正如此。
當袁崇煥、祖大壽戍京時,發(fā)生滿桂的“關寧軍箭射事件”(即當時滿桂帶軍攻擊后金軍主力,并在北京城外與金軍拼殺潰敗后,向關寧軍(袁崇煥部隊)靠攏,卻遭到友軍箭射。
滿桂身中五箭,其中三支貫體,箭上有關寧軍標記)。
思宗逮捕了袁崇煥,祖大壽在一旁雙腿顫抖。
成基命于是叩首請帝慎重,但帝未許。
祖大壽回營后即帶兵東逃,思宗非常憂慮。
成基命于是提出由袁崇煥寫信召回,后在孫承宗協(xié)力下穩(wěn)住軍心。
但在召對中,基命提出施政從緩,卻與思宗想法相左。
工部主事李逢申劾成基命欲脫逃袁崇煥的罪行,李逢申反被降職。
在韓爌、李標相繼離職后,崇禎三年(1630年),成基命成為過渡首輔,與周延儒、何如寵、錢象坤主持內閣。
之后,溫體仁、吳宗達也進入內閣。
后來在商議袁崇煥事時,恰逢成基命得病,錦衣衛(wèi)張道浚、工部主事陸澄源等上疏指責其在袁案中委卸避事,有牽入跡象。
成基命自感大勢已去,當年辭職。
崇禎帝挽留,成基命連續(xù)上疏三次請辭離任。
崇禎八年,成基命于家中去世。
贈少保,謚號文穆。
葬今河北邯鄲市大名縣南關。

人物簡介

全粵詩·卷五九三
梁元柱(一五八九 — 一六三六),字仲玉,號森瑯。
順德人。
明熹宗天啟二年(一六二二)進士,初授翰林院庶吉士,拔選陜西道御史。
以疏參東廠魏忠賢,忤旨奪官歸里。
乃構堂于粵秀山麓,顏曰“偶然”。
毅宗崇禎元年(一六二八),召補福建道御史。
三年,監(jiān)北京鄉(xiāng)試。
旋奉敕按云南,便道歸省,連遭父母之喪,起補廣西參議,未赴而病卒。
有《偶然堂集》四卷。
事見羅孫耀撰墓志銘、吳元翰撰行狀。
清黃培彝修康熙十三年刊《順德縣志》卷八、清道光《廣東通志》卷二八三有傳。
維基
梁元柱(1584年—1631年),字仲玉,號森瑯,廣東廣州府順德縣倫教人。元柱貌殊端秀,聰穎絕倫,稍長有大志,外恂謹而中持剛介,嘗觀競渡溺,族父援就己舍,勖之學。元柱感奮力讀,無寒暑間。萬歷四十六年(1618年)戊午科由副榜領鄉(xiāng)薦,天啟二年(1622年)成壬戌科進士??歼x庶吉士,四年正月改授陜西道御史,掌陜西道。是時廠監(jiān)魏忠賢結奉圣夫人客氏交煽內外,權勢赫灼,宰執(zhí)皆俯首聽命,廷臣稍有聲者,率羅致而計去其異己。會所識同僚某人愿為介紹以結交魏珰,輒峻拒之,某曰:履虎尾不畏咥人耶?不答,索筆大書二十字示之曰:不憂不懼,君子乃能遁世;患得患失,鄙夫安可事君。某以為不識時務,逡巡去。甫入臺,條上七事,侃侃數(shù)千言皆切中時弊。勛貴子弟得蔭者,輒用郡守、部郎,往往驕侈,不習吏事,疏請改用間散光祿典簿,許以忠倚要路,巧營戶缺,侵剝官物,并論罷之。四年汪文言獄興,忠賢藉以羅織,人人自危。左副都御史楊漣抗疏列二十四大罪,下旨切責。元柱與臺省諍臣合疏繼言,不納。會六月京畿大雨雹,獨上穹蒼告變疏,疏入,魏忠賢深感憤怒,摘疏末數(shù)語指以誹謗,將矯旨置于極刑,有同縣宗人某方黨忠賢,陰為調度,僅擬嚴旨削籍為民,即為介見忠賢者。歸隱五年,筑園城北粵秀山南,浚池得奇石,移古樹為配,謂皆偶得也,署堂曰“偶然”,日與其淵舊鄺露、黎遂球、陳子壯、趙焞夫、梁繼善輩詩酒高會,醉后畫山水人物神鬼,無不精絕,好事者得片楮爭寶焉。獨不喜與當事往還,值上元,露跨馬抵南海令前驅,令怒,將拘辱之,元柱為緩頰不可。崇禎改元,詔戮忠賢尸,復諸臣被冤陷者,元柱以原職召還。二年(1629年)十月,清兵分三道入大安口進龍井馬蘭,軍官周鎮(zhèn)戰(zhàn)沒,張安、王純臣遁,張萬春降,遂圍薊州,破遵化,京師戒嚴。既而大兵將越薊州,拒于袁崇煥,遂破玉田、順義諸縣,向德勝門攻南城。時元柱行抵河間,同召諸臣聞警皆遲疑不敢進,元柱慨然曰:主憂臣辱,此時恨不飛入都門,稽首殿階,以笏書策上前,為國家三百年養(yǎng)士報耳,泄泄留此,意且奚為?聞者咸愧服,悉隨之行,無逗留者。至京,補福建道御史,監(jiān)順天鄉(xiāng)試,出巡清壩,旋按云南。自審理舉劾,以迄清厘錢谷,一矢公平,積弊頓清。差峻,請便道歸省,連丁內外艱,守制六年如一日,設祭田,由始祖而本支而分支,祖廟均焉。初元柱少時,族有忌者辱之不能堪,至貴,詣門謝,置弗校。服闋,崇禎四年八月遷陜西右參議,未赴病卒,年四十八,國朝雍正中祀鄉(xiāng)賢。著有《疏要》四卷、《偶然堂集》四卷。
史?? 朝代:

人物簡介

維基
史??,號镕古,直隸保定府清苑縣人。
天啟元年(1621年)辛酉科舉人,二年(1622年)壬戌科進士,六月授陜西西安府推官,天啟四年與七年兩次擔任本省同考官。
崇禎元年(1628年)考選,授任福建道監(jiān)察御史,不久告病。
二年起補山西道御史,三年巡視南城,管理皇城,本年巡按淮揚,六年管理京營,七年加俸一級,管京營。
明史載其為官無行,善結納宦官,為王永光死黨。
巡按淮、揚期間,侵佔庫中贓罰銀兩十馀萬。
攝巡鹽政,又貪污前任張錫命所存庫銀二十馀萬。
及以少卿家居,檢討楊士聰彈劾吏部尚書田唯嘉收受周汝弼八千賄賂任延綏巡撫,史??參與其中,又揭發(fā)史??搜刮鹽課之事。
史??得旨自辯,于是功訐楊士聰,鹽課之事則請敕淮、揚監(jiān)督中官楊顯名核奏。
不久,張錫命之子張沆、給事中劉焜芳再次彈劾史??侵佔有據(jù),又揭發(fā)其勒索富人于承祖萬金之事。
事發(fā),史??則遣家人重金賄賂,圖謀改舊籍。
毅宗怒,將史??革職。
史??緊急攜帶巨金入都,求助薛國觀。
商議之后,即上疏攻劉焜芳及其弟炳芳、煒芳。
及楊顯名核疏上,力為史??辯解,只有六萬兩無法抵賴,史??下獄。
會有兵事,獄久不結,死于獄中。
京師人傳言史??所貪巨資皆為薛國觀所有,并有家人為證。
國觀扔盡力辯解,稱史??為黨人搆陷,毅宗不聽。
陳震生 朝代:明至南明

人物簡介

維基
陳震生(?
—1645年),字青雷,常州府武進縣人,明朝、南明政治人物。
陳震生是崇禎七年進士陳組綬之子,崇禎十二年(1639年)中應天鄉(xiāng)試舉人,崇禎十六年(1643年)成進士,獲授中書舍人。
弘光年間負責到徽、寧、池、太、廣頒下追尊毅宗謚號詔,之后曾上疏減省宮內開支與煩重稅賦,外任贛縣知縣未行,擢官職方主事,很快去世。
馬兆羲 朝代:明至南明

人物簡介

維基
馬兆羲(?
—17世紀),云南楚雄府楚雄縣人,明朝、南明政治人物。
馬兆羲是崇禎元年(1628年)進士,任職工科給事中,負責巡查廠庫,清出盜鑄的濫錢四十馀萬。
寧州土司祿永命爭奪襲位,他就請求留下?lián)岢纪跤驴刂埔苑雷儊y。
弘光帝繼位,改任禮科給事中兼禮部郎中,上疏請改毅宗的廟號;到隆武帝即位,徵召馬兆羲入禮科,兼任職方郎中,福京失陷后回鄉(xiāng)。
永歷二年(1648年),孫可望命令他督學云南,擢任為可望行營的戶部尚書,轉兵部尚書時他不應召;很快就除授禮部右侍郎,主管永歷八年的貴州鄉(xiāng)試。
孫可望失敗投降清朝后,馬兆羲被降為國子學士,之后后事不詳。
共 10 首